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2篇
  免费   888篇
  国内免费   1630篇
化学   2959篇
晶体学   262篇
力学   340篇
综合类   191篇
数学   574篇
物理学   207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340篇
  2012年   293篇
  2011年   376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400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252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尖晶石型NiFe2O4,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其物相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其光催化降解刚果红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以刚果红为光催化降解底物,探究了刚果红初始浓度、催化剂用量、溶液pH、不同光源等因素对NiFe2O4光催化降解刚果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刚果红溶液浓度为20 mg/L、催化剂NiFe2O4的用量为0.065 g、pH 2~10、在太阳光下照射480 min时,刚果红的降解率高达99%以上,催化剂性能稳定,适合处理刚果红类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32.
在水热条件下一步自组装合成系列同构X-MOF (X6O (TATB)4(H+2·(H2O)8·(DMF)2,X=Zn、Co、Ni; H3TATB=4,4'',4″-s-triazine-2,4,6-triyl-tribenzoic acid; DMF=N,N-二甲基甲酰胺)和氧化石墨烯(GO)的复合材料(X-MOF@GO),并探究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证明GO和MOFs复合成功。其中,性能最优的Ni-MOFs@1.5GO (GO的添加量为1.5 mL)的比电容高达694.8 F·g-1(0.5 A·g-1),约是Ni-MOF的2倍。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X-MOF@1.0GO较其原MOF表现出更大的比电容和更好的倍率性能。在3.5 A·g-1的电流密度下,1 000次循环充放电后,Ni-MOFs@1.0GO仍保持初始比电容量的81.2%。与活性炭(AC)组装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Ni-MOF@1.5GO//AC的性能最优,其功率密度为754.3 W·kg-1时,能量密度为15.4 Wh·kg-1,且循环3 000次后比电容保持率约为70.0%,显示出较长的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33.
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草酰氯为原料,合成得到链上含亚氨基和羰基官能团的硅氧倍半聚合物。以此聚合物为载体,通过配位吸附和还原得到银纳米粒子(平均粒径约为15 nm)高度分散于硅氧烷聚合物表面的复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物中银负载量(质量分数)约为13.66%,在水溶液中25℃、6 min内可将对硝基苯酚(4-NP)完全催化还原为对氨基苯酚(4-AP),且7次循环使用后依然保持95%以上的催化活性。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催化剂的最高活性达到33.0 g4-AP·gAg-1,表现出优异的催化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34.
南京关口每年从国外进口铅、锌精矿达几百万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重要有色金属来源的该矿种的进口量仍将逐年增加。硫化物精矿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氧化,由此导致金属品位的波动是常见现象,然而此前在这方面的报导甚少。为此,作者以铅锌硫化物精矿为例对其进行了模拟状态下的氧化实验并采用能谱、光学显微镜、化学物相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氧化前及氧化后的样品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模拟精矿储运条件下两种精矿的氧化皆甚为明显,铅精矿为1.5%,而锌精矿达到了14.5%,由此引起的品位变化是不可忽视的。鉴于有色金属硫化物精矿在储运过程中呈现了它们的易氧化性并对品位产生影响,所以有关这类矿产品的商贸过程中涉及取样、样品加工和保管、公证等问题,均应在科学实验基础上规范化。  相似文献   
35.
木质素酚类单体化合物制备烷烃燃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中间小分子化合物,采用傅克烷基化反应,实现了从木质素酚类单体化合物制备长链烷烃燃料.考察了催化剂、醛酮类小分子化合物、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物料比、底物等条件对从木质素酚类单体制备二聚体反应结果的影响,并对得到的木质素酚类二聚体产物进一步加氢还原,得到C13~19烷烃燃料.结果表明,当物料比n(木质素酚类单体)/n(醛酮类中间小分子)为15:3,以Amberlyst-15为酸性催化剂,在100 ℃的条件下,反应24 h,可以得到68%产率的二聚体化合物(当底物是愈创木酚和丙醛时).将得到的二聚体化合物在270 ℃,4 MPa H2的不锈钢反应釜中进行加氢反应,3 h后,二聚体化合物完全转化为液体烷烃.提出从木质素单体出发通过引入中间小分子,实现C-C链增长来制备烷烃燃料的合成路线,为木质素的开发和应用提出了新思路与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6.
7-取代三唑硫乙氧基黄酮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羟基黄酮与过量1,2-二溴乙烷反应得到7-溴乙氧基黄酮,将其分别与3-取代-4-氨基-1,2,4-三唑-5-硫酮肉桂醛席夫碱、3-取代-4-苯基-5-巯基-1,2,4-三唑、3-(α-萘亚甲基)-5-巯基-1,2,4-三唑及3-巯基-5-氨基-1,2,4-三唑肉桂醛席夫碱反应,得到4类共16个7-三唑硫乙氧基黄酮类衍生物.采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质谱(MS)及元素分析(EA)等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测定了目标化合物清除超氧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和2,2-二苯基-1-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的活性及总还原能力,并测定了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多数化合物在0.5 mg/m L浓度时具有抗DPPH·活性,其中7-(5-苯亚甲基-4-苯基烯丙亚胺基-1,2,4-三唑-3-硫乙氧基)黄酮(1i)活性较强;多数化合物表现了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7-(5-苯亚甲基-4-苯基-1,2,4-三唑-3-硫乙氧基)黄酮(2c)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7.
紫外光引发环氧树脂的下行前线聚合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光(UV)引发法研究了221型脂环族环氧树脂的下行前线聚合行为.探讨了光引发剂、热引发剂用量和预热温度等对聚合前线的推动速率Vf和前线引发时间ti的影响,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和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对固化物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光引发剂浓度、热引发剂浓度或预热温度,均可提高聚合前线的推动速率Vf,缩短引发时间ti.采用该技术制备的环氧树脂固化物具有较好的均一性及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8.
新能源战略体系的建设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储能器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离子电容器是将锂离子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器“内部交叉”的新型混合储能器件,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锂离子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和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碳负极的预赋锂技术、电极材料与体系匹配性研究等关键技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后续产业化研究中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9.
预测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位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目前已提出了许多基于反应物自身电子结构的预测方法. 本文选择14 个单取代苯和8 个双取代苯作为测试集,对14 种预测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福井函数、平均局部离子化能等体现局部电子软度的方法特别适合含有邻对位定位基的单取代苯和双取代苯体系,但对于含有单个间位定位基的体系,这类方法往往预测失败. 基于静电效应的预测方法整体表现明显不如体现局部软度的方法,但更适合含有单个间位定位基的体系. 对所有体系预测能力最稳健的是双描述符,因此可以作为普适性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4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Cs以不同覆盖度吸附在石墨烯表面时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场发射性能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单原子Cs吸附在石墨烯表面的碳六元环的中心位置时系统的能量最低。随着Cs的覆盖度增加,碱金属Cs与石墨烯之间的吸附作用逐渐增强,(4×4)R 0°和(2×2)R 0°结构是稳定的。由于碱金属Cs的修饰作用,Cs/石墨烯体系的功函明显下降,且随着碱金属Cs的覆盖度增大,系统的功函逐渐减小。态密度的计算结果表明功函的下降主要与Cs和石墨烯之间的电子转移有关。随着覆盖度的增大,石墨烯的电子态逐渐向低能方向移动,系统的费米能级升高并导致材料的功函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